景洪市主要粮食作物低温霜冻天气防御技术措施
- 作者 : 景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来源 :景洪市农业农村局
- 访问次数 :
- 发布时间 :2022-02-23 16:30
一、农作物防御霜冻的方法
景洪市地处亚热带低海拔地区,很少发生低温霜冻害,偶尔受北方冷支槽空气的影响也会发生冻害,一般多发生在较高海拔(900米以上)的被阴山凹里,可能被受害的区域明显,如果根据气象部门预报,积极主动组织防范,是可以大幅降低损失的。
(一)熏烟法
根据天气预报,在低温霜冻即将来临时,于上风处用杂草、枯枝、落叶或木糠等燃烧成熏烟。在地面温度还未大量散发以前点火,让其慢慢燃烧,利用上升热气来提高靠近地面气层的温度,并防止冷空气下沉,达到防霜冻的目的。试验证明,熏烟能提高地表温度2-3℃。
(二)覆盖法
寒潮来临前,用禾秆、草帘、席子、遮阳网或大薄膜袋覆盖在农作物上面或将整个植株束扎好,特别是幼龄果树,这样既能保护叶片不受霜冻,又能保护心叶和生长点不受霜冻及冷风冷雨的侵袭。
(三)灌溉法
灌溉既能增加空气湿度,又可减少辐射冷却,使夜间农作物的叶面温度比不灌水的提高1-2℃。灌水选择在冷空气过后而霜冻还未发生时最好;也可在农作物即将受冻前即霜后第二天太阳未出之前,采用喷雾式把水喷洒到农作物上去,给植株喷水洗霜。
(四)施肥法
在霜冻来临前3-4天,在田地里施上厩肥、堆肥、草木灰等暖性肥料,既能提高地温和土壤肥力,又能使作物生长旺盛,增强机体抗寒能力。霜冻过后对受冻伤的作物不要打霜、割茎,而要及时进行追施肥料、浇水、松土等管理,并注意及时喷药防止病害发生。有条件农户,在霜冻前后用植保素、大哥大、植物动力2003等叶面肥喷施植株二次,增强抗寒抗逆能力,帮助植株恢复生长。
二、水稻霜冻防御技术措施
(一)温度和光照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1、温度:水稻生长最适温度为30~32℃,低于20℃或高于37℃对分蘖生长不利,16℃以下分蘖停止生长发育。
2、光照:在自然光照下,水稻返青后3天开始分蘖;所以需要足够的光照促使返青,当光强降至自然光照强度的5%时,分蘖不发生,主茎也会死亡。
(二)水稻种植低温霜冻预防技术措施
1、采用拱膜旱育秧:选择交通、浇灌方便,向阳的旱地作为苗床。如有杂草应提前用适宜除草剂先除草,大约一周后将草地翻犁开厢,按150厘米分厢,净厢面宽100厘米,沟宽50厘米,开沟以利于雨后排水,将厢面泥土整碎整平,再将沟内泥土用照子筛出部分细土用于插种厦盖,同时用清粪便水将厢面浇透进行培肥。水稻出苗前保持高温,以确保出全苗。当苗床70%左右出苗(一般7天左右)后,将地膜揭开;结合天气情况,白天揭膜炼苗,傍晚盖膜保温。
2、早施、适施分蘖肥:在返青至分蘖期间施用的分蘖肥,一是要早,一般要求在插后3~7天完成,以促进早分蘖,并提高成穗率;二是要适量,肥力水平较高的田一般亩施硫酸铵7.5~10公斤或尿素4~5公斤。如果在分蘖肥施后7天仍有缺肥现象,可补施1次接力肥,一般亩施硫酸铵5公斤左右,最好施用复合肥5公斤。早、晚稻施用分蘖肥的技术不相同。早稻生育前期气温较低,应抓紧时间早追分蘖肥。
3、浅水勤灌、适当晒田:水稻在分蘖期间,可以提高地温水温,促进土壤养分分解,分蘖节处的光照和氧气充足,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盐碱地要活水灌溉,防止水质变劣,危害稻苗。如果分蘖期结束要灌深水抑制分蘖发生。而且可结合排水晒田,控制生长,对防止倒伏有明显作用。
4、喷施叶面肥:喷施叶面肥它不仅在苗床上效果表现突出,对抗低温、壮苗、促分蘖、抗倒伏、促早熟、增产、增米率表现更佳。
三、玉米霜冻防御技术措施
(一)玉米生长对温度的要求
1、播种至出苗:最低温度为6~7℃,最适温度为10-12℃,28-35℃时发芽最快。
2、出苗至拔节:玉米出苗适宜温度为15-20℃。幼苗在2—3℃时,虽然会受到伤害,但及时加强管理,或低温持续时间短,气温回升快,植株还可恢复生长,对产量不会有显著影响。
3、拔节至抽雄: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2-24℃。
4、抽雄至授粉:适宜温度为26-27℃。
5、授粉至成熟:适宜的日平均温度为22-24℃。当温度低于16℃,玉米的光合作用降低,淀粉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影响淀粉合成、运输和积累,导致粒重降低,影响产量。
(二)低温对玉米的影响
玉米出苗期受低温危害,将会出现弱小苗、黄化苗、红苗、紫苗等现象, 移栽后生长速度缓慢或不生长。如果玉米播种至出苗期间温度低就会使出苗推迟, 影响苗全、苗齐、苗壮,生长发育受影响。玉米出苗至吐丝期受低温影响, 营养生长受抑制, 主要表现在干物质积累减少, 株高降低及各叶片出现时间延迟。 根据不同生育期遭受低温伤害的情况, 将玉米冷害分为延迟型冷害、障碍型冷害和混合型冷害。延迟型冷害指玉米由于生长季中温度偏低,发育期延迟致使玉米在霜冻前不能正常成熟,籽粒含水量增加,千粒重下降,最终造成玉米籽粒产量下降。障碍型冷害是玉米在生殖生长期间,遭受短时间的异常低温,使生殖器官的生理功能受到破坏。混合型冷害是指在同一年度里或一个生长季节同时发生延迟型冷害与障碍型冷害。低温冷害不仅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而且影响最终的产量。孕穗期是玉米生理上低温冷害的关键期,减产最多。
(三)提高玉米抗冷性的措施
1、多效唑和嘧啶醇合用可有效地防止玉米幼苗受低温胁迫的伤害。经多效唑和嘧啶醇处理的玉米幼苗叶绿素明显增加, 幼苗光合效率明显提高。
2、乙烯利和矮壮素的应用。采用喷施乙烯利和矮壮素的方法防御冷害有明显的效果。在玉米雄穗分化早期施用低剂量(200~600 g/hm2) 乙烯利, 可使产量平均增加8%~10%。用100 ppm的乙烯利喷施可早抽穗、开花4d, 避开后期低温。在玉米拔节期叶面喷施矮壮素( 0.25%的矮壮素50 kg/ hm2) 可增产33.8%, 早熟7d左右。用浓度0.25%的矮壮素, 浸种6~10h可增产20%。
3、玉米赤霉烯酮的应用。玉米赤霉烯酮简称ZEN液, 是玉米赤霉菌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使用ZEN液浸种能提高逆境下玉米叶片游离脯氨酸的含量, 从而提高了其抗性。
4、抗寒剂的应用。植物抗寒剂是一种由多种细胞膜结构稳定物质组成的复配剂,它是能提高植物抗寒能力的物质。
5、稀土的应用。农作物施用稀土“常乐”增产效果明显, 一般可增产5%~15%。稀土可增强玉米的抗低温能力, 能提高玉米种子发芽能力, 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使玉米叶的电导率下降, 使SPDA 含量增加, 并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因此稀土有抗御低温冷害的作用, 稀土能减轻玉米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6、栽培措施
(1)低温锻炼。作物对低温的抵抗是一个适应锻炼过程,如预先给予适当的低温处理, 以后就可经受更低温度而不会受害。育苗移栽是防止玉米受冻害的有效方法。
(2)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栽培是一项抗御低温冷害、春旱和实施早播实现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玉米覆膜可增加有效积温200—300℃,提早成熟7—15天,使中晚熟品种入无霜期较短区域内种植,一般亩增产200公斤左右。
(3)科学施肥。苗期施用磷、钾肥能改善玉米生长环境,对减缓低温冷害有一定效果。也可用禾欣液肥50ml兑水500 ml拌种,可提高抗寒力。还可用生物钾肥500g兑水250 ml拌种,稍加阴干后播种,增强抗逆力。
(4)加强田间管理。苗期采取深松或深趟,能起到散墒、沥水、增温、灭草的作用。在玉米开花授粉后,人工铲除大草,可减少养分消耗,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增加粒重,减少秃尖,促进早熟3—4天,增产效果明显。